吉林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吉林小说网 > 元末:朕才是真命天子 > 第566章 这就是你们的毕业设计

第566章 这就是你们的毕业设计

鲁锦看着桌子上的各种矿物标本,以及化验报告,心里非常高兴和欣慰,教了几年的学生终于能做事了,就象是老师看到自己的学生有出息了的那种感觉。

他起身来到御案前面,在众人之间跺着步子,在场众人也连忙站了起来,总不好让陛下站着,他们还坐着吧。

鲁锦这时却说道,“如今有了这些矿石,我们就能冶炼出更好的钢铁材料,对军事,对民生,对工业,都有莫大的用处,知道今天朕把你们都叫来,是让你们做什么吗?”

刘枋当即说道,“陛下是要给我们安排新的任务?”

“不错。”鲁锦点了点头,随即又说道,“当初朕就说过,公输子弟是以公输秘典为基础,通过发展百工来促进生产力的进步,以达到足兵足食,兼济天下,富国强兵的目的。

“而百工之中还是说工业吧,工业中最要紧的便是重工业,重工业才是一切工业的基石,所谓基础不牢,地动山摇,便是这个道理。

“那什么是重工业呢?重工业首先就是要重,其次还要够大,谁来说说重工业都包含哪些行业?”

其中一个叫杜峰的学生当即举手道,“回陛下,是采矿,冶金,化工,还有建筑。”

鲁锦闻言点点头,“说的不错,所谓百工百业,三百六十行,不论哪一行,想要维持生产都不可避免的需要使用工具,而工具又都是各类金属制成的,士卒打仗需要甲胄兵器,农夫耕田需要各式农具,木匠铁匠也离不开种类繁多的器械,而冶金,尤其是钢铁,便是百工的基石,但采矿又是炼钢的先决条件。

“还有化工,化工虽不甚显眼,在工业中只是起到辅助作用,但各行各业同样离不开它,就连大街上炸油条,蒸炊饼的,还得用明矾和硷呢。

“而建筑,就是为了给上面说的这些,提供生产生活的场地,以及交通运输所需要的道路。

“采矿,冶金,化工,建筑,只有这四样基础打好了,其他的百工百业才能兴旺发展。”

鲁锦说到这里又扫视了一下众人,“现在经过这几年的努力,我们手上也攒下了一些东西,是时候开始发展重工业了,你们都是理综班里成绩优异、名列前茅之辈,有没有信心搞好重工业,把大明建成一个百姓富足,军力强盛的国家?”

“有!”众人立刻齐声答道。

见激起了众人的斗志,鲁锦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,随即又说道,“去岁年末,朕大封开国功臣,咱们大明的爵位,非宗室之人最高可封郡王,下面还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,可去岁封爵却只封了一些公侯伯,没有子爵和男爵,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?”

众人闻言互相看了看,然后纷纷摇了摇头,鲁锦这时却看着他们说道,“因为子爵和男爵就是给你们留的!”

众人听完心中一惊,顿时面面相觑起来。

鲁锦这时又说道,“今后朝廷的科工两院,凡是有突出贡献者,皆可封子爵和男爵。

“当然,爵位也不是乱封的,就算朕偏向你们,给你们封爵,可你们自己要是没有实打实的功绩拿出来,也难以服众,就会招来朝臣,甚至天下人的非议,别人也会说朕任人唯亲,胡乱赏赐,所以想封爵可以,你们得拿出切实的功绩,让人看得见,摸得着的功绩。

“另外,子爵和男爵也并非你们的终点,公侯伯这些爵位还是太显眼了,非有大功于社稷,不可轻封,不然就算朕愿意册封,朝臣们也不会同意的,而且胡乱册封的话,只会让人觉得我大明的爵位轻贱,将来谁还肯为朝廷卖力。”

陶广义当即配合的问道,“陛下,可是科工两院又不能上战场,也不能做治民的政务官,那该做到什么样,才能算是社稷之功呢?”

“很简单,朕之前就说过,让粮食增产,培育有用的牲畜品种,搞定合成氨,让国家有用不完的火药和肥料,或者建筑也可以,甚至修桥铺路都可以,你们要是谁有本事,能在长江上架起一座大桥,那也是有功于社稷,足以论功封伯了,要是多建几座这样的桥梁,就是封侯也不无可能。”

众人顿时再次面面相觑,好家伙,在长江上架桥,还不止一座,才能封侯,看起来的确是不用上战场立功,但这个难度恐怕比打赢一场大仗也不低吧

鲁锦则是又说道,“但是目前科工两院还未正式成立,也没有一个院士,不是朕舍不得给这个院士的身份,而是天底下如今还没有人能达到朕的要求,不过这次朕给你们一个成为院士的机会,谁还记得科工两院的入院标准是什么?”

一个叫徐秋柏的学生当即举手道,“回陛下,成为两院院士的标准是做到天下第一,不用精通各行各业,但至少需要在一个行业,一个专业领域里做到天下第一。”

“不错。”鲁锦点了点头,“所以这次就给你们一个成为天下第一的机会,科工两院就是为朝廷,为国家,为天下百姓解决问题用的。

“寻常人能做到的事情,也用不着你们去做,而能被选入两院的人,就是要挑战常人认为不可能之事,天下第二这种事情,你们也应该不屑去当,要当就当第一!没有这个勇争第一的信念,就不配入两院。”

“是!”众人再次异口同声喊道。

等给一群学生做完‘战前动员’后,鲁锦这才说道,“那就分配一下今后的任务。”

众人立刻站直了身子,全都挺胸抬头,希望陛下能叫到自己的名字。

“重工业当以钢铁为先,李显明,朕记得你是庐州铁厂的工人子弟,要是没记错的话,你父亲好象还是修造高炉的工匠,你应该对高炉也很熟悉吧,有没有跟着你父亲一起干过活?”

李显明当即回答道,“回陛下,学生跟着家父建过三个炉子,维修过的炉子也有十几个班次,后来入了厂办的学堂读书,干活的机会才少了下来。”

鲁锦满意点头,随即又问道,“这次恩科的入门考题,你听到过吗?”

“听说过,好象就是一道高炉的题。”李显明当即点头道。

“怎么样,觉得简单吗?”

“确实简单。”

鲁锦再次点头道,“他们还只是计算高炉容积和材料消耗,而你们,若是让你来自己亲自设计一个高炉,你有没有把握?”

李显明并没有一下子热血上脑,贸然答应,而是仔细思考片刻,对鲁锦反问道,“有没有把握,学生不好说,这得看陛下定的是什么指标。”

“很好,没有把握的事情就不轻易答应,看来你心里对自己的能力是有数的,这样就更稳妥了。

“至于朕对新高炉的要求,这座高炉必须采用钢铁打造的炉体,铆接还是焊接都行,内衬耐火砖,使用蒸汽动力鼓风,和蒸汽动力填料,但是出铁和出渣还是人力操作,且单炉的年产量不得低于一万吨。

“不过也不用造的太大,年总产量应该在五万吨以内,炉内有效容积有几十个立方就行,怎么样,你有把握吗?”

李显明闻言当即皱了皱眉,看向鲁锦说道,“陛下,学生想先算一下可以吗?”

“可以。”

于是李显明立刻掏出随身的笔记本和铅笔,站在那里开始计算起来,一边写写画画,口中也跟着念念有词。

‘年产量除以工作天数,得出日产量,高炉每天出铁六到八次,日产量再除以单日出铁次数,得出单次出铁量,单次产量再除以密度,得出单次出铁体积,也就是高炉的大致容积,有了容积以后再推算高炉尺寸’

李显明自顾自的算了两三分钟之后,这才放下笔说道,“陛下,如果这个炉子是25立方米的话,那年产量应该就有一万吨左右;30立方的年产量在一万五千吨左右;

“50立方的年产量在三万五到五万吨上下;100立方是年产15万吨左右。

“那按照陛下的要求,就应该是50立方以下,这个炉子大概有2到3米左右的直径,高12米左右,比咱们铁厂现有的那些砖砌高炉,至少要大出一倍,单炉年产三到五万吨生铁。

“虽然学生没造过这么大的炉子,但可以试一下。”

“很好,那就由你来做这个高炉总设计师,另外朕再给你配两个助手。”鲁锦言罢便再次扫向众人,在场的一众学生也连忙站的笔直。

“纪执礼。”

“到。”

“你出来。”

“还有王跃,你也出来。”

“是。”

“你们三人成立一个炉窑研究小组,由李显明做组长,负责这座高炉的整体设计,纪执礼擅长化学,你来负责高炉所需的化学部分,比如检测铁矿成分,制作耐火砖等等,如果是酸性矿就用硷性炉衬,硷性矿就用酸性炉衬,总之要给它中和一下,才能炼出好钢。

“王跃擅长机械和工程统筹,你来负责实际加工建造这方面,尤其是高炉的地基,这么大一座炉子,跟一座小塔没什么区别,这东西整个炉体加之里面的材料有多重?会不会把地基压到坍塌下陷,会不会出现地基沉降,那么高的炉子会不会歪斜栽倒?

“因此在高炉选址和打地基这方面,你们要格外注意,还要进行细致的计算,实在不行就浇筑一个钢筋混凝土的承重台,把高炉建在混凝土基础上面。”

王跃闻言顿时蹙眉问道,“陛下,那这座炉子具体要建在哪里?”

“当然是就近建在当涂铁厂,那里离着京师近,各方面条件也比较好,否则当初也不会选在那建厂了,再加之那里本来就有高炉,地质问题应该不大,只是我们从来没建过这么大的高炉,所以朕才让你们多加注意和小心。”

王跃这才点了点头,“学生明白了。”

“怎么样,你们仨有问题吗?”

“没问题!”三人立刻齐声答道。

“好,这座炉子若是建好了,那定然是这世间的天下第一炉无疑了,到时候朕就让你们三人一起进工程院。

“汉朝的钢铁年产量,据传是2500吨,唐朝的钢铁年产量,据传是3900吨,至前宋的时候,因为有了焦炭冶铁的技术,再加之对铁锅的迫切须求,导致前宋的钢铁产量激增,据传大概是年产10万到15万吨。”

三人闻言顿时对视一眼,纷纷看出对方眼中的惊讶,他们没想到前宋的钢铁产量居然如此夸张,直接比汉唐高出了一个数量级,但是他们又很迷惑,前宋每年生产那么多铁,为何还打不过辽金蒙古呢

而鲁锦却继续说道。

“通过这组数据对比,能说明什么?说明历朝历代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,生产力是确实在飞跃式增长的,而今我们又有了新的技术,我们有化学知识可以检测矿石成分,我们有蒸汽机可以用来鼓风,还能把材料举升到人力够不到的高度,因此我们可以建造更大的高炉。

“如果有了这样的技术进步,大明的钢铁产量还比不上前宋,那也就不用想什么兼济天下,富国强兵了,估计连给天下百姓每户打一口铁锅都打不起。

“所以,你们要好好搞,朕给你们两三年的时间,把这座高炉建起来,然后试运营一两年,把它当成实验课题,如果哪里有问题就持续改进,等完全定型下来,你们每人至少要交上来几篇有含金量的论文,这座高炉就是你们三人的毕业设计。

“一旦技术成熟,到时候就可以向全国的其他几个铁厂推广,咱们原来在庐州、当涂、徐州共有三个铁厂,去岁又在北方新建了七个铁厂,加起来一共十个。

“如果你们造的炉子能在这十个铁厂普及,每个铁厂年产五万吨,那全国就是五十万吨的年产量,便可以一举超越巅峰期的前宋!

“咱们大明在钢铁方面的生产力,能不能对前宋实现跨越式增长,就看你们三个了。”

“是,学生定不负陛下期望!”三人立刻再次答道。

只是做完保证之后,听到鲁锦说起‘毕业设计’这个词,李显明也不禁疑惑起来。

“陛下,学生还有一问,刚才陛下说这座高炉就是我们三人的毕业设计,这是什么意思,难道做完这个高炉,我们就不用继续在理综班读书了吗?”

“读书当然是要继续读的,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,说是你们的毕业设计,只是说在炉窑领域,你们已经算是登堂入室,可以称作专家了,到时候你们就得自己继续研究,同时还要带学生一起研究,为朝廷培养出更多的人才,如此技术才能持续进步。

“至于其他学科,你们也要继续学习,但今后还是要以炉窑为重点研究方向,等做完了这座高炉,还有空气转炉、水泥回转窑,玻璃窑,陶瓷隧道窑、蒸汽锅炉等着你们,足够你们研究一辈子的。

“不过你们不论到了什么时候,都还是朕的学生,明白了吗?”

三人一直等听到这最后一句话,才顿时笑了起来,“是,老师。”

(本章完)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